蓬勃發展的食品溯源服務產業亟待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
當前食品安全已是全民關注的議題。作為實現食品安全的技術手段之一,建立可追溯體系日益成為政府與企業的共識。從田間到餐桌、從物聯網終端到信息平臺,掃碼追溯食品履歷成為消費新風尚,一批食品溯源服務商也應運而生,溯源服務的產業鏈也逐漸成形。
但同時,成長中的食品溯源市場,也面臨著行業標準缺失、市場失范等現實困境。食品安全可追溯,并非貼上一張二維碼那么簡單。
市場蓬勃發展
2005年,以食品erp軟件起家的盈縱啟航公司開始涉足食品安全溯源行業。
首先,溯源市場的興起源于政策紅利。去年,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出臺,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應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。今年6月,農業部出臺文件,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臺、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。此后,各地紛紛響應。
另一方面,建立可追溯體系,已是食品企業共識。“對大力推進食品質量安全的企業而言,有了可追溯體系,更能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,無形中重塑了品牌,從而獲得更高的市場回報。”思特公司項目經理何旭表示。
相關機構認為,食品可追溯等信息化市場潛在規模可達百億級別。華宇軟件、航天信息、信息發展等在該領域占較大市場份額的企業,也成為備受追捧的“可追溯概念股”。
電商企業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溯源領域。“當前,農產品O2O平臺發展迅猛,但產品源頭難以把控,急需引入可追溯體系,以保證產品品質安全可靠。”思特總裁曹渝常說。早前,國內某農業O2O企業便對外披露稱,有意通過股權交換控股思特,以獲得其溯源系統技術。
打造食品溯源產業鏈
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,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覆蓋,且要保證數據真實可信,這就對溯源服務商提出嚴格要求。“市面上的不少溯源企業,只能提供系統軟件服務,難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。”盈縱啟航曾總說,“我們則可利用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技術手段,通過硬件與軟件服務相結合,做到自動感知并錄入溯源服務全鏈條中未經污染的原始數據,避免人為干擾。”
在硬件方面,盈縱啟航已獲得計量、銀聯支付等多重資質,并開發集稱重、憑證打印、金融支付等功能于一體的溯源電子秤,納入可追溯平臺的商家均需配備。消費者購買過程將被電子秤記錄,數據實時傳輸到可追溯平臺。一旦發現產品問題,便可找到具體的消費者,進行事項通知或召回。
在軟件方面,盈縱啟航搭建的可追溯平臺,引入更高效的搜索引擎、數據自動抓取技術以及區塊鏈技術。“區塊鏈技術保證了數據生成后不可竄改,并且相互印證。”曾總說。
溯源服務產業鏈還延伸到大數據服務。“可追溯平臺接入足夠多的商家之后,便形成龐大的實時數據庫,由此產生更多的應用場景。”曾總說,政府與企業可據此對農產品供需行情進行趨勢性分析并調節生產,避免傳統滯銷情況的產生。
目前,盈縱啟航已參與20個省市的可追溯平臺建設。按規劃,到2017年年底,這數字將接近4萬家。
食品市場秩序亟待建立
盡管概念火熱,但對不少消費者而言,食品溯源仍相當陌生。一個普遍的質疑是,貼上一個二維碼,食品安全是否就足以得到保證。不少二維碼,只能提供生產廠家、產品介紹等有限信息,相當于企業名片,而非食品溯源,淪為擺設。
食品溯源市場失范現象同樣不容忽視。由于標準缺失與監管不足,溯源碼的真實性往往難以保證,企業自行輸入原始數據的情況并不少見。媒體還報道了更為極端的情況,部分商家做起溯源碼生意,明碼標價出售溯源碼。
食品安全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,還涉及法律規范、行業標準、監管體系、行業自律等多個維度。曾總建議,主管部門應對食品溯源的各環節開展行之有效的監督,并明確獎懲機制,對不規范錄入甚至竄改數據的企業進行懲戒,并可導入“黑名單”制度。當前,思特已同食品安全與營養協同創新中心建立合作關系,雙方將共同建立研究院,參與制定食品溯源領域的行業標準。
食品溯源行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推廣難度大。當前,國內農業規模化、集約化程度依然有限。對小規模企業而言,建設物聯網采集終端、架構可追溯平臺,成本不可謂不大。“我們現在只能從大型企業入手,寄希望于通過示范效應,帶動更多從業者參與。”曹渝常表示。
對此,業內人士建議,在推廣階段,地方政府應加大引導與投入,搭建公共服務平臺,并適當對企業補貼,以此減少企業接入成本,提高小型企業構建可追溯體系的動力。